深秋的茶室,暖灯下的木质桌椅泛着温润的光泽。童雅诗先到,选了靠窗的位置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。当严亦旋出现时,童雅诗有些意外——她并非想象中豪门太太的珠光宝气,而是一身简约的米色套装,妆容得体,眼神锐利却并不盛气凌人。
“王太太,你好。”童雅诗起身,礼貌地打招呼。
“肖太太,久等。”严亦旋微微颔首,落座后直接切入主题,“今天约你,是为了两个孩子的事。”
童雅诗心一紧,预感到风暴将至。然而,严亦旋的开场白出乎她的意料:“一博那孩子,和他父亲大吵一架后,搬去和肖战住了。他父亲气得停了他的卡,但他宁可自己接项目打工,也没低头。”
严亦旋的语气里,有无奈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。她看向童雅诗:“我做母亲的,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儿子。他这次是认真的。” 她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沉重,“但正因如此,我才更担心。王家的背景复杂,一博的父亲绝不会轻易妥协。未来的阻力,只会更大。他们俩还太年轻,前方的路……太难了。”
童雅诗听出了严亦旋话中的关切多于指责,紧绷的心稍稍放松,也坦诚相告:“战战那孩子,看着温和,骨子里却倔得很。他认定的事,九头牛都拉不回来。他说,和一博在一起,他才觉得完整。” 她叹了口气,“作为母亲,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幸福。如果这份幸福注定充满风雨,我们能做的,或许不是强行拆散,而是帮他们撑一把伞。”
这次会面没有预想中的激烈冲突,反而在两个母亲对儿子共同的爱与担忧中,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共识和理解。她们都清楚,来自王炜承的压力不会因此消失,但至少,在母亲这个身份上,她们都选择了以孩子的幸福为优先考量。
风雨同舟的决心
两位母亲的会面情况,很快通过电话分别传到了肖战和王一博那里。得知母亲的态度更多是担忧而非坚决反对后,两人都松了口气,但同时也更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挑战。
王一博更加拼命地接项目,常常熬夜到凌晨。肖战则更精打细算地规划两人的开销,并努力接洽更多设计项目。一天晚上,肖战发现王一博在电脑前睡着了,屏幕上是未调试完的代码。他心疼地给他披上外套,王一博却惊醒了,反手握住他的手,睡眼惺忪却坚定地说:“战战,别怕,我能养活我们。”
肖战眼眶一热,用力点头:“我知道。我们一起。”
经济上的独立是他们争取自主的基础,而情感上的相互支撑则是他们面对一切的底气。有时,肖战半夜醒来,会发现王一博在黑暗中静静地看着他,眼神里有疲惫,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坚定。每当这时,肖战都会靠过去,紧紧抱住他,用行动告诉他“我在”。
他们也开始更理性地规划未来,讨论考研的方向、心仪的城市,甚至悄悄查看一些对同性恋者更友好的海外院校的申请条件。他们明白,真正的抗争,需要实实在在的能力和规划作为支撑。
短暂的宁静与暗涌
在两位母亲某种程度的默许(或至少是暂不干涉)下,肖战和王一博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。这或许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。
一个周末,两人难得都没有安排,一起去超市采购。在蔬果区,肖战认真对比着西红柿的价格,王一博则往购物车里扔了他爱吃的薯片。夕阳透过超市的玻璃窗,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交织在一起,平淡而温馨。
“等以后,”肖战忽然说,“我们也要有一个这样的家,周末一起逛超市,一起做饭。”
王一博看着他被夕阳镀上金边的侧脸,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伸手握住了他的手。那一刻,周遭的喧嚣仿佛都远去,只剩下彼此掌心的温度和共同期许的未来。
然而,宁静之下暗涌仍在。王一博偶尔会接到父亲助理打来的、措辞官方的电话,提醒他“家庭责任”;肖战也发现母亲在电话里愈发频繁地欲言又止。他们知道,王炜承那边不会一直沉默,更大的考验或许就在不远处。
但此刻,他们选择珍惜当下,紧握彼此的手,积蓄力量,准备迎接任何可能到来的风浪。他们的感情,在一次次的考验中,如同被反复捶打的生铁,正逐渐淬炼成钢。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1张推荐票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1 谷籽 = 100 咕咕币
已有账号,去登录
又想起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