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震动时,李慕年正在暗房里冲洗照片。她擦了擦手上的化学药剂,瞥了一眼屏幕——是苏柳华发来的消息,一张海岸线侵蚀的对比图,附言:"你上周提供的照片帮了大忙,发现了一处新的侵蚀点。"
李慕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距离研究所那次见面已经过去两周,他们保持着几乎每天的联系,从海岸线变化讨论到海洋生物多样性,话题越来越广。
她拍下刚洗好的照片发过去:"刚出炉的,南湾新拍的礁石群,注意到这些蜂窝状侵蚀了吗?"
不到一分钟,苏柳华回复:"太及时了!这正是我们研究的一种典型侵蚀形态。明天有个项目讨论会,你要不要来听听?关于鹭城海岸线保护的。"
李慕年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。这显然是一个工作邀请,但她心跳却莫名加速。理智告诉她不该把专业合作和私人感情混为一谈,可心底有个声音在催促她答应。
"几点?需要我带什么材料吗?"她最终回复道。
"上午九点,研究所三楼会议室。如果可以,带上你近半年拍摄的南湾到灯塔一带的照片。"苏柳华回复得很快,紧接着又发来一条,"讨论会大概两小时,结束后我可以带你参观新建的海浪模拟实验室。"
李慕年把手机贴在胸前,暗房的红光映着她发热的脸颊。她告诉自己,这只是专业兴趣使然,与苏柳华本人无关。但当她翻出硬盘开始整理照片时,却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挑选,甚至重新修了几张图,只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更完美。
第二天早晨,李慕年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二十分钟到达研究所。她今天特意穿了件浅蓝色衬衫和米色休闲裤,比平时的摄影装束正式些,却又不想显得太过刻意。
"李小姐!"刚进大厅,她就听见林教授洪亮的声音,"来得正好,帮我们看看这个模型。"
会议室的椭圆形桌子中央摆放着一个精细的海岸线沙盘模型,几位研究人员正围在旁边讨论。苏柳华站在靠窗的位置,白衬衫的袖子挽到手肘,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。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,他微微蹙眉盯着手中的资料,那专注的神情让李慕年不自觉地多看了两眼。
"李小姐的摄影资料对我们的项目非常重要。"苏柳华抬头看到她,眼睛一亮,快步走过来接过她手中的资料袋,"特别是南湾那一带,陆基监测站很少。"
接下来的讨论会上,李慕年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。苏柳华讲解海岸线侵蚀机制时,那种专业而热忱的态度让他整个人仿佛在发光。她注意到他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左手做手势,右手则握着一支黑色钢笔,偶尔在纸上快速画出示意图。
"所以,我们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,对这段海岸线进行密集监测。"苏柳华指向投影幕布上的地图,"李小姐提供的照片已经帮助我们确定了几个关键观测点。"
"叫我慕年就好。"她小声对他说,然后站起来向众人解释自己的拍摄计划,"我可以每周固定时间航拍一次,同时设置几个定点相机,捕捉潮汐变化对海岸的即时影响。"
讨论持续到中午,最终决定由李慕年负责影像记录,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。散会后,其他人陆续离开,只剩下她和苏柳华整理资料。
"没想到你对地质学这么了解。"苏柳华将一叠文件装进文件夹,"昨天你发来的那张蜂窝侵蚀照片,拍摄角度选得非常好。"
李慕年把笔记本电脑装进包里:"常年拍海,总归会注意到一些细节。"她犹豫了一下,"其实我一直想系统学习海洋地质知识,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入门途径。"
苏柳华停下手中的动作,认真地看着她:"如果你有兴趣,我可以..."他顿了顿,似乎在斟酌用词,"我是说,研究所下个月有个面向公众的科普讲座,我可以帮你留个位置。"
"那太好了。"李慕年努力掩饰内心的雀跃,"作为交换,我可以教你一些摄影技巧。科研记录也需要好照片,不是吗?"
苏柳华嘴角微微上扬:"成交。不过现在,我先兑现承诺,带你看海浪模拟实验室。"
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,中央是一个长约十米的水槽,一端装有造浪装置。苏柳华向她解释不同波浪参数如何影响海岸线形态,并演示了模拟实验。
"所以你们是通过这种实验来预测海岸线变化?"李慕年凑近观察水槽中沙子被冲刷的轨迹。
"部分是。"苏柳华站在她身侧,距离近到她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木质香气,"结合实地观测和数学模型。不过..."他声音低了下来,"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速度超出预期,很多传统模型都不太适用了。"
李慕年侧头看他,发现他眉头紧锁,目光落在远处。那一刻,她突然意识到,对苏柳华而言,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,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。
"所以你的项目很重要。"她轻声说。
苏柳华回过神来,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:"抱歉,一说起工作就容易走神。"
"我理解。"李慕年真诚地说,"我对摄影也这样。上个月为了拍月升海面的瞬间,在礁石上等了六个小时,最后被涨潮困住,差点回不来。"
苏柳华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:"这很危险。那一带暗流很多,你..."
"我知道,我知道。"李慕年笑着打断他,"后来海岸巡逻队教育过我了。不过,拍到理想照片的那一刻,感觉什么都值得。"
他们对视一眼,彼此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那种为热爱事物不顾一切的执着。一种无声的理解在两人之间流动。
"饿了吗?"苏柳华打破沉默,"我知道附近有家很地道的海鲜面。"
午餐时,李慕年发现苏柳华吃饭的样子很专注,几乎不说话,但会认真听她讲述野外摄影的经历,并在适当时候提出问题。当她说起在马尔代夫拍摄时遇到鲸鲨的经历,他的眼睛亮得惊人。
"你真的很勇敢。"他由衷地说,"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第一反应是逃跑。"
李慕年摇摇头:"不是勇敢,是好奇。我想知道它能靠多近,会有什么反应。"她喝了口柠檬水,"你呢?有什么难忘的野外考察经历?"
苏柳华思考了一会儿:"去年在挪威北部,追踪一种特殊的冰川沉积物。我们划着小船靠近冰川前端,突然一大块冰崩落下来,激起的水浪差点把船掀翻。"他眼中闪过一丝笑意,"但采集到的样本改写了我们对末次冰期的一些认识。"
"所以我们都愿意为想要的东西冒险。"李慕年总结道。
苏柳华看着她,轻轻点头:"似乎是这样。"
接下来的两周,他们几乎天天见面。李慕年按照计划拍摄海岸线,苏柳华则负责数据分析和标记重点监测区域。有时为了捕捉特定潮汐条件下的海岸变化,他们需要在黎明或深夜工作。
一个特别潮汐的清晨,李慕年提前半小时到达约定地点,却发现苏柳华已经在那里了,正蹲在沙滩上检查测量仪器。晨雾中的他穿着深灰色防风外套,背影显得格外孤独而专注。
"你几点来的?"李慕年走过去,递给他一杯热咖啡。
苏柳华接过咖啡,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手,微凉的触感让李慕年心头一颤。"四点左右。"他喝了一口咖啡,满足地叹了口气,"想提前校准设备。谢谢,正需要这个。"
李慕年在他旁边蹲下,好奇地看着那些仪器:"这些数据最终会用来做什么?"
"建立更精确的预测模型,帮助规划海岸防护工程。"苏柳华调整着一个传感器的角度,"比如这里,如果侵蚀继续以这个速度发展,五年后那条海滨公路就会受到威胁。"
李慕年望着远处蜿蜒的公路,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上面,像一条金色的丝带。"所以你不只是在研究石头和沙子,"她恍然大悟,"而是在保护人们的生活。"
苏柳华有些不好意思:"只是尽我所能。"他站起身,向她伸出手,"潮水马上要到最佳观测点了,准备好了吗?"
李慕年握住他的手站起来,发现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,与初见时那个虚弱的海难幸存者判若两人。那一刻,她突然很想永远记住这个触感。
那天工作结束后,李慕年邀请苏柳华去她工作室看初步整理的照片。工作室里散落着各种摄影器材和冲洗设备,墙上挂着她最满意的几幅作品。
"这张很棒。"苏柳华站在一幅浪花特写前,"捕捉到了水的动态和力量。"
"那是用高速快门拍的,一千分之一秒。"李慕年走到他身边,"瞬间的美丽往往最短暂。"
苏柳华转向她:"所以你才喜欢摄影?为了留住那些短暂的美丽?"
李慕年没想到他会这么敏锐:"一部分原因吧。还有就是..."她思考着如何表达,"通过镜头看世界,有时能看到肉眼忽略的细节。"
"就像科学家通过显微镜看样本。"苏柳华理解地点点头。
"不过更感性一些。"李慕年笑着补充。她打开电脑,调出今天拍摄的照片,"来看看我们的成果。"
苏柳华凑近屏幕,他的肩膀轻轻贴着她的,带来一阵微妙的触电感。李慕年强迫自己专注于照片,指出几处潮水留下的痕迹,而苏柳华则从地质学角度解释这些痕迹形成的原因。两人越说越投入,不知不觉头越靠越近。
"你们地质学家都这么浪漫吗?"当苏柳华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海浪与岩石千百年的"对话"时,李慕年忍不住调侃。
苏柳华一愣,随即耳尖微微泛红:"我只是...陈述事实。"
"我知道。"李慕年温柔地说,"这正是我喜欢的地方。"
话一出口,两人都愣住了。李慕年感到脸颊发烫,赶紧转移话题:"我是说...你的专业视角对我的拍摄很有帮助。要不要喝点什么?我有咖啡和茶。"
"茶就好,谢谢。"苏柳华的声音有些异样。
当李慕年在厨房烧水时,听到苏柳华的手机响了。他简短地说了几句,然后走到厨房门口:"研究所有点事,我得先走了。"
"现在?"李慕年难掩失望,"茶马上就..."
"抱歉,真的很重要。"苏柳华看起来确实很着急,"明天再联系?"
"当然,工作要紧。"李慕年勉强笑了笑。
苏柳华犹豫了一下,似乎想说什么,最终只是点了点头,匆匆离开了。
李慕年关掉烧开的水壶,突然感到工作室异常空旷。她回到电脑前,继续整理照片,却发现自己的思绪不断飘向苏柳华——他专注工作时微蹙的眉头,谈到热爱话题时发亮的眼睛,还有那偶尔流露出的、几乎不易察觉的温柔笑意。
第二天,苏柳华没有如约联系她。直到傍晚,李慕年才收到一条简短的短信:"抱歉,突发项目问题,这两天可能无法按计划进行海岸观测。你的照片资料可以先发到我邮箱。"
语气之正式与往日截然不同,李慕年盯着手机屏幕,感到一阵失落。她回复了"好的",然后发送了整理好的文件,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第三天中午,李慕年决定去研究所探个究竟。她在门口遇到了林教授。
"李小姐!来找柳华?"林教授热情地招呼她。
"嗯,有些照片资料想当面交给他。"李慕年撒了个小谎,"他这两天好像很忙?"
林教授叹了口气:"那孩子一工作起来就忘我。不过这次..."他压低声音,"前天他前女友来研究所找他了,之后他就一直把自己关在实验室。"
李慕年感到胸口被无形的手攥紧:"前女友?"
"啊,你不知道?"林教授似乎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,"柳华读研时交的女朋友,谈了好几年,都谈婚论嫁了,结果那姑娘拿到国外奖学金就再没回来。"他摇摇头,"从那以后,柳华就全身心扑在工作上,再没见他对谁动过心。"
李慕年勉强维持着微笑:"原来如此。那...麻烦您转告他我来过。"
她转身要走,却被林教授叫住:"等等,李小姐。"老人慈祥地看着她,"柳华这两周提起你的次数,比他过去五年提起任何人的都多。"
李慕年不知该如何回应,只能点点头离开。回家的路上,她不断回想与苏柳华相处的点点滴滴——那些似有若无的暧昧,那些几乎要脱口而出却又被咽回去的话语。现在一切都解释得通了:他前女友的突然出现,让他退缩回自己的壳里。
接下来的五天,苏柳华只发过几条工作相关的简短信息。李慕年按计划完成了海岸拍摄,但都是独自一人。她告诉自己这没什么,他们本来就是工作关系,那些若有若无的情愫只是她的错觉。
第六天清晨,李慕年接到苏柳华的电话,声音异常疲惫:"能来南湾吗?需要补一组特定角度的照片。"
"现在?"李慕年看了看窗外刚亮的天色。
"潮水条件很理想,错过可能要再等两周。"他顿了顿,"如果方便的话。"
李慕年本想说"你自己不是有相机吗",但听出他声音中的疲惫,心软了:"半小时后到。"
南湾的晨雾还未散去,苏柳华站在礁石上,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。走近后,李慕年吃惊地发现他脸色苍白,眼下有明显的黑眼圈,像是几天没睡好。
"你还好吗?"她忍不住问。
苏柳华勉强笑了笑:"只是熬夜处理数据。"他指向远处的海岸线,"今天需要拍下这段岩层在潮水冲刷下的变化,特别是这一带..."他突然晃了一下,差点没站稳。
李慕年赶紧扶住他:"苏柳华!你到底怎么了?"
"没事,可能有点低血糖。"他试图挣脱,但力气明显不足。
李慕年强硬地把他拉到一块平坦的礁石上坐下:"什么时候吃饭的?"
苏柳华思考了一下:"昨天...中午?"
"老天,你真是..."李慕年又气又心疼,从背包里掏出能量棒和水,"先吃点东西,拍照不急。"
苏柳华顺从地接过能量棒,小口吃起来。李慕年注意到他的手在微微发抖。
"你该好好照顾自己。"她忍不住责备道。
苏柳华停下动作,抬头看她:"对不起,这几天...有些事需要想清楚。"
"与你前女友有关?"话一出口,李慕年就后悔了自己的直白。
苏柳华明显愣住了:"你怎么知道...哦,林教授。"
"抱歉,我不该打听你的私事。"李慕年别过脸,假装整理相机。
"她确实来找过我。"苏柳华轻声说,"从加拿大回来了,想复合。"
李慕年的心沉了下去:"那很好啊,旧情复燃..."
"我拒绝了。"苏柳华打断她,"有些东西,过去了就是过去了。"
李慕年转头看他,发现他正凝视着远处的海平面,侧脸线条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。
"那为什么这几天躲着我?"她鼓起勇气问。
苏柳华沉默了很久,最后从口袋里掏出手机,点开相册递给她。李慕年疑惑地接过,发现里面全是她的照片——她在海边拍摄的侧影,她专注调试相机的样子,她大笑时的表情...最早的一张竟然是他们初次见面那天,她浑身湿透地跪在沙滩上给他做心肺复苏。
"我...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。"苏柳华的声音很低,"从第一眼看到你,我就忍不住想记录下每一个瞬间。"
李慕年划动着屏幕,看到越来越多自己的影像,有些甚至是她都没注意到的瞬间。最后一张是前天拍的,她在研究所门口与林教授说话时的背影。
"你一直在拍我?"她声音发颤。
"不是一直...只是偶尔。"苏柳华窘迫地解释,"我知道这很怪,如果你觉得不舒服..."
李慕年把手机还给他,心跳如雷:"为什么?"
苏柳华深吸一口气,目光终于对上她的:"因为我害怕。"
"害怕什么?"
"害怕再次...在乎一个人到失去自我的程度。"他艰难地吐出每一个字,"上一次我花了三年才走出来。而这一次,从第一眼看到你,我就知道会陷得更深。"
晨雾渐渐散去,阳光洒在海面上,碎成千万片金色的光点。李慕年望着眼前这个坦诚得几乎笨拙的男人,突然明白了一切——他的退缩,他的犹豫,他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。
"所以你这几天是在...思考这个问题?"她轻声问。
苏柳华点点头:"我必须确定自己足够坚强,才敢再次尝试。"
"得出结论了吗?"
他看着她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:"结论是...有些风险值得承担。"
李慕年感到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。她拿起相机,对着苏柳华按下快门:"那我也得开始记录才行。"
苏柳华先是一愣,随后嘴角慢慢上扬,露出这些天来第一个真心的笑容。阳光终于穿透晨雾,洒在两人身上,海风轻拂,带着咸涩而清新的气息。
"潮水快到位了。"苏柳华站起身,向她伸出手,"一起?"
李慕年握住他的手,感受着那份温暖与力量:"一起。"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1张推荐票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1 谷籽 = 100 咕咕币
已有账号,去登录
又想起来了